陳天陽大師刀劍紀念展17日開展   蔡副市長邀請民眾共同來欣賞
  記者趙宏進/台中報導


     為紀念一代嶺南鑄劍大師-陳天陽,臺中市立港區藝術中心從2月17日起至3
月25日止,在展覽室C舉辦「陳天陽大師刀劍紀念展」,展出陳大師寶刀創作12把、寶劍
30把,件件精采,把把獨具一格。副市長蔡炳坤今(16)日出席開幕記者會時表示,鑄
劍的過程,其實蘊含人生道理,民眾可以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劍、刀與人的思維、想
法已經結合在一起,觀迎民眾一同前來欣賞陳大師的刀劍藝術臻品。


  2012年2月17日適逢陳天陽大師逝世一週年,為紀念這位民族工藝大師,臺中市
立港區藝術中心特舉辦「嶺南鑄劍大師-陳天陽刀劍紀念展」,於展覽室C展出一代鑄劍大
師陳天陽寶刀創作12把及寶劍30把,合計42把,今日在港區藝術中心舉辦開幕記者
會,許多熱愛刀劍藝術的民眾齊聚一堂,市議員楊典忠、蘇麗華也共襄盛舉,一同向陳天陽
大師致敬


  蔡副市長表示,陳大師逝世當時,民眾都感到不捨,也希望是否舉辦一個展覽,感
謝文化局,今天終於如期完成,從此刻開始,大家共同努力讓陳大師一生精采的藝術作
品保存下來,甚至發揚光大。


  曾擔任建中校長的蔡副校長指出,對陳大師感到特別親切,陳大師也是建中校友,
15歲就讀建國中學夜間部時,在臺北市植物園巧遇少林寺高僧了圓大師,一見投緣,從
此,一甲子60年時光全投入嶺南派鑄劍法,陳大師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更獲得國內外
肯定。


  「鑄劍的過程,其實就是人生的道理」,蔡副市長以陳大師說過的話與民眾分享,他
說,十年一劍,打造一把刀不是一年二年,必須經過歲月累積,民眾可以在觀賞過
程中,慢慢感受到劍、刀與人的思維、想法其實已結合在一起,觀迎民眾共同來欣賞,
領略刀劍精神。


  主辦單位16日特別安排妙璇舞蹈團精采的刀劍表演,現場民眾看的驚呼連連,陳
大師的兒子陳嘉宏、孫子陳重智也出席與民眾分享大師鑄劍理念,陳重智表示,阿公鑄劍
相當有研究與深度,常常告誡我們做人要像刀、劍一樣,學習劍一樣檢點自己的行為,
學習刀為人處世之道,要明是非、知禮義,阿公的精神一直影響我們,未來也會將所學
傳承下去。


     文化局表示,展期自2012年2月17日起至3月25日止,展出包括陳大師歷
屆民族工藝獎得獎刀劍作品、中華民國首屆民選總統紀念劍及1995年花費三年時間首創第一
版百壽劍(為陳天陽、陳嘉宏父子共同鑄造)及各式長短刀,件件精采,把把獨具一格。


     文化局也指出,此次展出,最特別的是「承天劍」,該作品為紀念民國85年中
華民國第一屆民選總統而鑄造,並贈予第一屆民選元首,意在望其承受天命、道統,以
順應民心、造福百姓。此劍劍鞘特選紅豆杉製成,鞘口、護環、劍鏢分別精雕代表福、
祿、壽之吉祥圖案。鞘口、護環之間兩面分別精雕「中華民國第一屆民選總統紀念』」及
「承天劍」古隸文樣,相當具有歷史價值。


     「驚虹劍」則是陳天陽大師與其第三代傳人陳重智共同鑄造,也是陳大師最後
鑄造的一把劍,別具意義。此外,「西漢劍」為考據1995年「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
出土之西漢鐵劍鑄成,榮獲第一屆傳統工藝獎,也因而奠定陳天陽大師在鑄劍領域的崇
高地位。


     臺灣藝術刀劍界一代宗師陳天陽,臺中市沙鹿人,生於民國29年,逝於民國
100年,享年72歲,數度榮獲行政院文建會「民族工藝獎」,目前為止仍是臺灣以刀劍
藝術,榮獲多次國家工藝競賽前三等獎之唯一得主。


     陳天陽大師在民國73年以「伏魔七星劍」獲第三屆民族工藝獎,並依照師父
留下的劍譜,用手工以106個角度,磨出七顆星的亮度,不但實用且富藝術氣質。隨後以
「戚家刀」獲得第五屆民族工藝獎,這位內外雙修的鑄劍藝師,也出版了「禪與秋水」、
「三尺秋水」、「劍膽詩心」、「劍爐歲月」、「劍的薪傳」、「刀劍藝術與人類文
明」等論劍書籍。


     為傳承刀劍藝術,陳大師在臺中沙鹿老家,成立「青雲鑄劍藝術館」,館內除陳
列其個人創作外,也有不少長年收藏的文物;陳大師在海峽兩岸擁有高知名度,作品
廣為政界人士所珍藏,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宋楚瑜先生、李遠哲博士等人都曾前往
參觀並珍藏。目前陳大師一手創建的「青雲鑄劍藝術館」已由次子陳嘉宏及長孫陳重智
接手管理,兩人將繼續傳承陳天陽大師的鑄劍技藝及藝術精神,並計畫將「青雲鑄劍藝
術館」更名為「陳天陽鑄劍藝術紀念館」,讓世人得以欣賞到陳天陽先生遺世的刀劍藝
術臻品,感受其令人景仰的大師精神。
   
        陳大師盡畢生之力,將全部心血投注鑄劍傳統藝術中,鑄劍著重歷史考證,對
材料、造型十分講究,打造節氣絲毫不馬虎,千錘百鍊方打造出一把把刀劍,其目的
係冀望藉由繼來學習者與愛好者的傳承,使民族至寶,留存永固、傳之久遠。綜觀陳天
陽大師一生鑄劍大事紀,一步一腳印,為鑄劍的傳承不斷的自我期許與努力,生前秉持
著「生存者,應盡生存的力量為生存者奉獻之。」及「不能把嶺南鑄劍技術絕傳,也
不能把我所學的帶進棺材裡。」的鑄劍理念,為刀劍創作藝術留下令人景仰的傳奇。
(2/1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c9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