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以人文為書寫主軸的社區植物書~「植」來「植」往-公老坪的植物故事


以水果和高爾夫球文明的豐原公老坪頂,出版了一本人文植物圖書,名為【「植」來「植」往-公老坪的植物故事】,書中雖是介紹當地柑橘、花生、鳳梨、樟腦、竹子、苦茶、油桐樹等,分為經濟植物、功勞植物、藥用植物、美香植物和外來植物等,從地方耆老的小故事,和植物的實用面切入,極為親切可讀,有別於一般生硬的植物圖鑑。公老坪產業協會表示,為表示對父母成長協會多年來對公老坪的協助,將捐出100本給父母成長協會義賣,有意購買該書者可連絡父母成長協會,04-2528-8828美緹秘書。


截至今日所見,舉凡植物書籍,首先標明的就是中文名、別名、科名,原產地、性狀、特色、適性、繁殖、用途…。就學術探討而言,確有必要,然而若就社區居民的立場,倒不如挖掘一些植物與社區居民間的故事,社區人除感覺興趣外也饒富意義,「植」來「植」往-公老坪的植物故事一書,主要依循的就是前述的觀念編著而成。


以今日台灣圖書、資訊、網路之發達,有關植物的名稱、科屬、性狀…,無論圖書館藏書或學校用書或電腦上一點,無不既詳盡又迅即獲得,所以想向林務局申請社區林業計畫案,在與社區居民討論內容方向時,居民就決定編一本與社區發展經過或日成生活關係比較密切的植物書,書名「植」來「植」往-公老坪的植物故事,意指有些植物的「來」-在200年前先民來公老坪立戶開庄時加以引進,如旱稻、蕃薯、花生,以及後來的甘蔗、鳳梨、樹薯、九重葛,桂花…,乃至現今的椪柑、柿子、桃李、荔枝…。其中像旱稻、花生、甘蔗、鳳梨…,如今已在公老坪銷聲匿跡,意即植物的「去」,「來」與「去」都有它們的故事。


剛開始,耆老們大都說,樹就是樹,花草就是花草,那有什麼故事好說,直將老人加給聚在一起,在以問話引起話匣子-像公老坪原來就很多人種橘子嗎?不,最早只有高球國手涂阿玉的祖父種有柑橘…,接著引出兩個好玩的小孩壓綁柑橘樹枝,因趕看庄內人家豬圈失火之熱鬧,忘記解開,不一該柑枝結果超多,引起庄內蔡圳農友之注意,進而加以實驗,開始了公老坪椪柑研究與重視品質的先河。


編者羅隆錚表示,小時候祖母或母親,明明買的是土豆(花生)油,確總是說成「火油」,直到這次和公老坪的耆老,談到公老坪種花生的故事,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台灣兩、三百年以來,就是用花生油點火,也因此花生油被稱為「火油」,至於煤油輸入台灣,點煤油燈已是百多年前開始的事,沒有此次的與耆老對談,「火油」之惑,恐將永遠不解。


許多社區居民表示,經由此次「植」來「植」往-公老坪的植物故事活動的參與,相當體會「事事洞察皆學問」的銘言,像是花生,真的是花鑽到土裡結果。蕃薯是外來之物,鳳梨名之由來鏡來自於「有鳳來儀」,來又與「梨」同音,最後成為「鳳梨」…。


羅隆錚表示,他的父親常說:「台灣的學生,常常是世界地理歷史讀透透,就是厝邊的山頭勿?走(行)到(夠)」,台灣的許多老社區的耆老,他們多的是生活的故事(和大自然的),等待我們去發掘與記錄下來,「植」來「植」往-公老坪的植物故事,只是一個小小的開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c9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