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洸沂的交趾陶藝術展


港區藝術中心交趾陶個展  8/22首度登場


 


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自8221026止,在展覽室C辦理「林洸沂的交趾陶藝術展」,展出作品70餘件,歡迎各界蒞臨欣賞。


林洸沂為嘉義縣新港鄉月眉村人,在就讀初中時,因村子裡的廟宇重建,開啟了林洸沂對廟宇藝術的興趣,進而入林萬有師傅的門下學習寺廟建築,從剪粘、雕塑、燒陶,至今已超過三十個寒暑。林洸沂從一名小學徒,成為獨當一面的建築師傅,一路走來,讓林光沂吸收、累積了不少的生活體驗,也堆疊出他不一樣的人生經歷。


「交趾」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泛指越北河內地區及廣東嶺南一帶。廣東佛山石灣陶製作精美,日本人稱之為「交趾燒」。台灣嘉義的交趾陶,即源於佛山石灣。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台灣民間稱其「交趾」、「交趾尪仔」、「交趾仔」,「尪仔」在閩南語正是「人物」的意思。交趾陶內容大致為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或歷史文學,前者應用多在祈福,後者多為教化作用。傳統題材以「人」為中心,搭配動物、植物等,主從分明,統一和諧。交趾陶多設置在寺廟高處,如牆堵、大脊、博脊、規帶、山牆鵝頭、鳥踏、墀頭、照壁等,主要特色在於寶石釉彩、晶瑩剔透,因此已慢慢自廟宇走入一般民間客廳供人珍賞。


台灣交趾陶的故鄉在嘉義,日本人稱之為「嘉義燒」,所有藝師都在嘉義學藝。林洸沂在其燒陶技術已獨當一面時,仍對燒陶釉色不滿,1980年再拜 林添木 先生門下,學習交趾陶釉藥的調配和鍊製技巧,同時放棄努力多年的建廟工作,全力投入交趾陶的製作、研究與改良,開啟了交趾陶藝的新紀元。


林洸沂創作的最大特色,在走出傳統,讓交趾陶從廟宇建築飾物進入現代人的生活,充份展現作品造型與線條的自然流暢,一筆一畫明確清晰,不拖泥帶水。不斷鑽研各項技術與吸收新觀念,大幅拓展於寺廟建築的狹隘取材和造型,除一般民間傳說的主題,部分作品乃取材於現實生活,以象徵意味的寫實造型,從型態中幅射內涵的精神意象,充分流露民間自然和諧的溫情面貌。本項展覽為港區藝術中心成立八年來首度的交趾陶個展,歡迎大家蒞臨觀賞,一睹「嘉義燒」的風采。


 







       


 


  人:蔡佩如26274568分機504


媒體聯絡人:陶金蓮 04-26274568分機214  /  手機0923-23868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c9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