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傳統割稻說明


和風輕盪,田疇金浪簇擁。

「驕陽似火稼如雲,隨穫隨耕力最煩;荷擔人歸黃槎圃,催租客到綠槐村;耞聲遠蟬聲亂,鐘影遙連續影昏;自然壖多樂土,畬田火米不須倫。」(陳肇興:春田四詠穫稻)

開始收割,農家天剛亮,就扛著打穀機、擔米籮、帶鐘刀、提茶水......走到田間來。旭日初昇,陽光把大地染成金黃色,累累飽滿的稻實,遍地漫野,但聽鐘聲刷刷,打穀機霍霍鳴響,構成一曲收穫的交響樂章
































 









鐮刀與護指套









割稻用小型「鐮刀」,左手一握,右手持鐮刀一挽引,大約每人一次四至五行,左右放置成排,等待迗至打穀機脫粒。」,「鐮刀」三巧輕便銳利,木柄鐵身鋼刃有細齒狀,有稱為「鐮歷仔」。手持鐮刀割稻,一片沙沙聲中,但見個個彎腰揮汗如魚,快速的動作一不小心就會傷及手指,先農也有一套防護器具「護指套」,以竹篾編製,用來保護左手的小指與無名指。

稻禾割下還要將稻禾上的穀子脫粒,古時是將稻很禾鋪在地上預「連枷」甩打,所以詩人有「耞聲遠蟬聲亂」之句。也有將稻穀直接在石頭撿摔,或者利用牛力以石碾碾脫。

百年前是在田間設置「摔桶」來脫穀,這是以木桶及桶梯構成,上面立五根竹竿,三面圍以麻織紗網,摔稻穀時以兩手往桶內斜梯板上擊打,穀粒即脫落桶內,上面的麻織紗網是用來防止穀粒彈出桶外。

後來又發展預「機器桶」脫穀。有則謎語說「杉鋪袁,竹圍墘,雷公一下到,脫褲走過城」,謎底是「脫穀機」,台語稱為「機器桶
































 



 





機器桶



 









」,以杉木製成方形桶(即杉鋪埕),桶的上面同樣樹立竹竿圍以紗網(即竹圍墘),桶內有一滾筒滿布「^」 字型鐵齒。操作時雙手握稻禾,一腳踩踏板帶動桶內滾筒快速旋轉(發出霍霍聲音好像打雷,即稱為雷公一下到),鐵齒將稻穀脫粒(即為脫褲),落入受穀箱(即為走過城),機器桶下裝有兩根木條,移動時就像雪橇在稻田上滑行。後來,機器桶又加裝馬達轉動,割稻者就省力多了,稻穀裝入麻袋以牛車載運或散裝在米籮裡,以人工挑回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c9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