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流文生偶雕展~磐宇聲五洲布袋戲團珍藏木偶展

展期:97年5月30日至6月22日
地點:台中縣立文化中心3樓文物陳列室

目前於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文物陳列室展出的數十尊古典戲偶(即大家熟知的布袋戲偶)雕刻作品展即將於本週日(22日)結束展出,有興趣的民眾或學校師生請把握時間踴躍前往參觀。
磐宇聲五洲團長王文生是一位執著於古典戲偶的雕刻者,沒有拜師學藝,十幾年來卻靠著一隻簡單尖尾刀自創「一刀流」手法,創作出千個古典布袋戲偶。王文生說,刻尪仔不為別的,只是為了找回台灣布袋戲的古早味。在傳統布袋戲圈子裡,演師和刻尪仔頭師傅,分工十分清楚,絕少有人會跨越界線,但今年五十餘歲的團主王文生卻以戲團之主的身分,打破這項傳統。

「回想起來,自己刻尪仔的念頭,早在當學徒時就已浮現。」王文生回憶說,當時正在學擎尪仔,有一次看到一尊粗製濫造的尪仔頭,擎在手中,感覺真的很不舒服,心中就想:「如果讓我來刻,絕對不會刻成這樣。」一閃而過的念頭在十幾年後有了實現的機會。

王文生的戲團剛搬到台中縣后里鄉時,戲約不斷,尪仔的需求量大,對尪仔品質要求甚高的他,相當不滿意造型越來越現代化的尪仔頭。王文生指出,現代尪仔為求造型誇張,不注重臉部表情細節,完全失去古典布袋戲的韻味,和早期江加走等布袋戲雕刻大師的作品有天壤之別,別說成為收藏家眼中的珍品,連拿來演戲都覺得對不起自己和觀眾。

找不到好的尪仔,王文生索性自己動手做,從自認為最簡單的「囝仔」刻起,靠著長期擎尪仔的經驗,從來沒有學過雕刻的他竟然可以很快摸索出竅門,一尊布袋戲尪仔就從他的十指間慢慢產生,而且靠的只有一支尖尾刀。

演布袋戲的人很少會雕木偶頭,難得的,王文生能夠兼容並蓄,他所雕刻的作品表情十分精細,一般常見的木偶頭,頂多是下嘴唇、眼睛能活動,但是王文生的作品,則從嘴巴以上至眼睛都有細微的變化,表精唯妙唯肖,令人嘆服。 王文生的木偶頭雕刻技術是無師自通,十餘年前開始鑽研木偶頭雕刻時,臨摹的對象包括佛像、人物等,直到看到集福建泉州木偶雕刻大成的江加走「花園頭」流派作品時,為其豐富而多變的神態所吸引,終於掌握了木偶頭雕刻的精髓,藝術表現更上層樓。

王文生的作品分為生、旦、淨、末、丑等五大類,作品雖屬「花園頭」流派,但是他的作品早已超脫模仿的層次,靈感來自平時對人的細微觀察,將各具特色的五官做最有個性的組合,王文生表示,好的作品是一登場時,就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堅持古典風味的他說,花那麼多時間刻尪仔頭,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找回布袋戲的古早味,如果有機會,他更願意把這項功夫透過學校傳承給下一代。更多內容歡迎上網查詢<http://tw.myblog.yahoo.com/panyu-puppet/>

提供單位: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聯絡人:蕭淑君04-25260136*105、0912-327193



************************************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推廣組 蕭淑君
電話:04-25260136分機105
手機:0912-327193
地址:420台中縣豐原市圓環東路782號
網址:http://www.tchcc.gov.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c9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