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專利評價新模式 興大研究刊登國際頂尖期刊
  (記者趙宏進/台中報導)生技產業技術移轉金額動輒上億美元,但實務上授權方與被授權方談判時
卻缺乏一套客觀合理的評價依據。國立中興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巫亮全今年
九月發表「生技製藥專利技術移轉評價模型」研究論文,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
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協助解決實務上面臨的評價問題,設計出
一套能客觀合理評價生技製藥專利技轉的計算模式,被該期刊認為是極具原創性的
論點,對產業界極具實務應用價值。
  巫亮全指出,現行生技業專利技轉議價方式相當主觀,雙方採口頭議價或用以
往的經驗價值進行談判,易受協商人員談判技巧影響,或雙方價格落差太大造成談
判破局的情況。
  此研究跨領域結合了財務工程、數學、管理科學、模擬應用等理論,藉由隨機
過程的數學描述及模擬應用,以初始值、預估成長率與迴歸率等相關數據,再加上
波動與隨機變數,即能推估出專利最高價與最低價的合理範圍,有助於技轉領域的
協商應用,提供交易金額高達十億元、百億元美金的技轉市場客觀之評價依據。
  巫亮全指出,生技製藥產業的評價基礎主要是來自於專利期間所能產生的利
潤,專利從最先的探索期、試驗期到臨床三期及最後上市,20年的專利保護期間所
能產生的利潤並非一個穩定的直線,而是一條類似S型的波動曲線。目前實務上買
方將未來收益假設為固定不動的直線,且未把不確定性視為重要評估因素,而造成
誤差範圍非常大。
  製藥業與一般產業不同,藥物開發過程需付出相當高的時間及金錢成本,同時
失敗風險也高,因此無法像一般產業採用有形設備的財務觀念進行評價。此研究以
不確定環境評價方式描述專利的變動利潤,並將生技製藥的多期試驗風險過程納入
評價,在實務上可在更合理基礎上評估金額鉅大之專利變動利潤,應用於急速成長
的巨額技轉協商市場。
  巫亮全表示,這原創性的靈感,乃是被臺灣整體的高科技水準所激發,以臺灣
目前有效結合產官學界研究動能的整體科技研發水準來看,臺灣不但有條件、更有
能力參與國際知識產權交易市場。他認為臺灣未來在國際智慧財產權交易市場的角
色必將引起國際產學界的高度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c9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