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繞之美-春仔花特展
展出日期:99年11月18日至100年1月2日、展出時間:10-17點(免費參觀)
展出地點: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大甲鎮光明路67號2樓)
指導老師:何錦燕、展出學員:周月琴、 蔡 淑芬 、劉雪鴻、林惠津、洪瑞寶、呂珈甄、陳桂香、吳明圓、林月嬌、李淑芳
傳統習俗在過年或有喜事的日子裡,女性都會將「春仔花」插在頭上增添喜慶的氣氛,所以我們會在新娘頭上發現小巧可愛令人驚豔的「春仔花」、偶而也會在小鎮的喜事上、在老人家頭上發現「春仔花」的身影!
由財團法人裕珍馨文化基金會主辦,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財團法人臺中縣文化建設基金會指導,大甲農會協辦之「纏繞之美-春仔花特展」即日起至100年1月2日假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大甲鎮光明路67號2樓)展出,每日時間上午10點至下午5點歡迎免費參觀,邀請大家一起來欣賞古早之美,分享春仔花的幸福。
春仔花亦稱「纏花」,是一項即將失傳的古早特殊手藝,也是最具有臺灣傳統色彩的飾品,或許很多人已經不知道這項民俗技藝了,「春仔花」是由繡線、鐵絲及紙片藉由纏繞的過程產生的,傳習「春仔花」工藝的老師說,製作「春仔花」的技巧最主要在於絲線的纏繞,看似簡單其實是需要極大的耐性,方可纏繞出光澤美麗的作品。早期臺灣農業社會簪在出閣新娘頭上的髮飾,為求吉祥,常以「石榴」造形出現,象徵早生貴子。新娘向婆婆行見面禮時,也會雙手奉上「鹿」與「龜」造形的「春仔花」,祝福婆婆及夫家祖母能兼得「福、祿、壽」。通常男方親友用紅色,女方親友用粉紅色。古老傳說「春仔花」是天地的信物,眾人的祝福,會許您一個幸福的未來!這也是「春仔花」會在喜慶中簪在每個幸福的人的頭上的原因!
大甲鎮農會家政班在民國98年6月開設「春仔花」製作班,由 何錦燕 老師指導,每週三下午一起沉浸在纏與繞的世界中。經過初階班及進階班將近60小時的學習後,每一個人都交出了豐碩的成績單。除了承襲傳統的做法,他們又嘗試結合多樣的複合媒材及加入環保素材,重新詮釋了「春仔花」的藝術,讓「春仔花」呈現出既傳統又嶄新的現代風貌,也賦予「春仔花」新的面貌,讓這項日漸式微的傳統技藝重新活過來!這次展出除了有傳統「春仔花」,更有多件學員利用環保素材自行創作的新穎作品,如『春映龍祥』是洪瑞寶利用寶特瓶的曲線結合各式春仔花朵拼組成龍型的作品; 蔡 淑芬 的「一翦梅」及其他如「蓮迎晨曦」、「花鳥爭艷」、「福氣平安」等等,還有一系列既時尚又典雅的纏花、胸針、項鍊、戒指、璧飾等不同的作品,每一件都令人愛不釋手。
其中,學員 林惠津 特地將她母親林 李金女 女士在民國25年出嫁時戴的「春仔花」不藏私的與大家分享,可以發現早期的作法跟現在還是有一點不同。還有一件是 林惠津 自己在民國64年出嫁時媽媽做給她的「鉛錢」,鉛的臺語發音跟「緣」同音,象徵她在婆家會有好人緣!而學員 蔡 淑芬 則展出她做給女兒的嫁妝「米蓋」,傳承意味濃厚!
裕珍馨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裕濱表示:「春仔花」是一項美麗的傳統技藝,除了做為傳統髮飾外,亦可以轉換成現代感的擺飾品。在現代社會凡事講求速度,纏花被工業化製品所取代頻臨失傳之際,基金會很高興有機會辦理這次的展覽,間接為保存傳統工藝盡一點心意,也希望藉由此次的展覽讓民眾更了解「春仔花」,讓這項美麗的傳統技藝可以傳承下去,更希望藉由這些「種子教師」將「春仔花」結合傳統及現代重新賦予「春仔花」新的生命!
傳說:「春仔花」是天地的信物,是眾人的祝福,會許您一個幸福的未來!邀您一起來分享「春仔花」的幸福!
提供單位: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