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縣 和平鄉 衛生所溫馨小故事


公衛護士與YaGi的革命情感


  記得去年的夏天,有位泰雅族的”Ya Gi”一拐一拐地走進衛生所,訴:「小姐,可不可以幫我換藥?」當時我打開她右膝的傷口,發現傷口竟然大的像一顆奇異果,焦黑、深又有惡臭味(壞死)。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因退化性關節炎開刀,但傷口感染第二天又再進手術房,短短二星期就開刀三次,她已經無法再承受第四次的手術,只好自行下山到鎮上的醫院換藥,換了一個月的藥情況未見好轉,且傷口愈來愈痛,有紅腫熱的現象。當下我勸導”Ya Gi”要進醫院接受手術治療才是正確的方法,但他堅持不下山去,因為家中還又一位患有慢性病的丈夫要照顧,病況不穩定,小孩也都在外地工作,平時就倆老相依為命,所以”Ya Gi”才更走不開,心想就近到衛生所換藥就好了。



  聽完她的情況後心中莫名湧起一份同理及同情的心,在醫師及”Ya Gi”協議的共識下暫時先提供立即性醫療服務,我蹲著運用以往的臨床經驗,慢慢地幫她的傷口清瘡,整整花了1小時才完成初步的護理,整個過程因許多傷口組織已壞死腐爛,她根本就不覺得痛,處理後隨之就是打針吃藥加以控制,並請他每天一定要來衛生所換藥,好掌控傷口狀況。
 


  第二天”Ya Gi”來了,她看到我就急忙著告訴我:「昨天傷口剪一剪,我覺得輕鬆多了,也比較好走路…」,就這樣連續換藥換了十個月之久,眼睜睜看著傷口一天一天的好轉,心中充滿無比的喜悅與成就。這份因緣更建立我們另一層的革命情感,每當我去家訪探視她先生時,她總是把我當親人一樣招待,還特地親手織毛線抱枕要我留紀念並表達感謝之意。更有趣的事,這位”Ya Gi”一直是十年未檢(抹片)的對象,記得以前她只要接到衛生所打的電話,她二話不說馬上掛電話,這回我透過柔情的攻勢及三寸不爛之舌,”Ya Gi”終於答應點頭讓我在家為她採檢,而她的先生也在今年年初完成傳染疾病的治療。目前倆夫妻健康狀況良好,偶爾會到衛生所走走找我聊一聊,彼此相互關懷,口中還念著:「還好有衛生所,不然我這條腿可能就完蛋了」。



  話說回來,和平鄉地屬偏遠,醫療資源明顯不足及不便,全鄉的醫療保健多仰賴衛生所(室)或零星的幾家診所,這更顯著衛生所在偏遠地區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是被依賴及重視的,衛生所就像是民眾的『健康補給站』、『健康的好鄰居』,秉著視病猶親的服務精神,為民眾的健康把關,奠定本所在社區部落提供衛生保健及醫療服務的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c9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